看不透的身边人双面骗徒行为心理学
看不透的身边人——双面骗徒
说到“双面骗徒”(Swindlers),我们指的是那些无视规则、目无他人的人。我在监狱精神病科轮转时遇到的一个家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犯罪分子。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犯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几乎无法自理。他什么也记不住,有时连自己在哪儿都搞不清楚,吃饭也常常需要人帮忙,否则吃的会顺着他的下巴淌下来,还穿着成人纸尿裤。
但是,即使是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他仍然精心策划了一个完整的香烟交易和赌牌圈子,仿佛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违规牟利。他有一个复杂的物品交换系统,清楚地知道跟谁可以换到什么东西。尽管他脑力上已经跟不上了,他还是很擅长说服和摆布别人,他找了监狱里一个行动便捷的人充当自己的“手下”,帮自己料理业务。尽管他几乎无法自理,却还是表现出一种令人恐惧的能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及从谁那里可以得到。
双面骗徒的基本特点
学者最初对此类目无法纪之徒的思考大多与自由意志和自责有关(阿里戈和西普里,年)。其他问题则关乎是善是恶、是疯是坏、是疾病还是罪恶。这些人是不是病了?他们能控制自己吗?应该责备他们吗?他们是不是天性败坏,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他们应该得到帮助还是惩罚?19世纪的思想家在试图理解这些人的行为及后果时,希望了解为何某些人会喜欢搞破坏(米隆,西蒙森等,年)。他们会思考这些人如何控制自己残酷无情的一面。法国医生菲利普·皮诺尔(PhilippePinel)称其为“不伴妄想的躁狂”。美国精神学家本杰明·拉什(BenjaminRush)描述了一系列在“恶意行动”后不觉羞愧的行为模式(米隆,西蒙森等,年)。19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詹姆士·考勒斯·普理查德(JamesCowlesPrichard)描述了一种“难以抗拒的、造成伤害或做出各种恶作剧的冲动”(斯托恩,年)。这些目无法纪之徒并非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犯错,而且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当然,有关这类人群的观点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命名多次变化,对其道德评价、所需承担责任、成因和治疗方式的看法也有了很大变化。但纵观精神病学发展史,社会性病态的特点一般都被认为是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对他人毫不在意。近年来用来描述这些性格特点的相关常用术语包括“精神病态”“社会性病态”以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般来说,“反社会”或是“社会性病态”表示他们会出现违规行为(也就是说,这两个词描述的是反复违反社会规则和契约的行为模式),而“精神病态”则往往指向深层次的人格特点,尤其是缺乏同情心,而不是指行为本身。但是,这些术语的使用方式和场合经常出现重合,而且很多人并不会严格区分。
20世纪40年代,赫维·克莱克利(HerveyM.Cleckley)发表了《神智健全的面具:澄清一些关于所谓病态人格的问题》,此后,上述术语开始在美国公众中广泛使用(莫里,年)。传统上,人们认为,这类人一般外表普通,但会对毫无戒心的女性发起暴力性袭击,然后逃之夭夭。很多小说、电视剧和电影中的人物都是这种令人厌恶的性格,比如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以及现实中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泰德后来供认,他在20世纪70年代杀害了30位年轻女性。在当代新媒体中,有史以来听众最多的播客“Serial”(连续剧)大受欢迎,显示了人们对这种个性类型的巨大兴趣。这个播客主要是探讨一个高中生实际上是否是一个冷酷的社会性病态杀手。“双面骗徒”的极端类型就是杀人犯。谈到此类术语时,人们最常想到的形象确实就是社会性病态的杀人犯。但是,我们要记住,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的“双面骗徒”并不会杀人。
当代美国精神科医生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来指代严重的“双面骗徒”。据估算,大约有3%的男性和1%的女性会出现此人格障碍(萨多克,年)。并且,由于对此障碍的定义方式,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监狱中更为常见(美国精神病学会,年)。某人之所以会被视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违反规则和法律却毫无愧疚,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法律体系和社会规范来决定的。根据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他们并未脱离现实,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这并不是是否出现犯罪行为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有犯罪行为或者连环犯罪行为,也不一定就是社会性病态。社会性病态与其他类型的犯法或犯规人员完全不同:其他人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例如,精神病人在公共场合脱光衣服,是因为他觉得是上帝要求自己这么做的,因此,他是脱离现实的),或是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悔恨之意(例如,为了给儿子治疗癌症而抱着愧疚之心抢劫银行)。
双面骗徒为人傲慢,但常常无法完成任务或履行义务。他们不遵守规则,从不担心自己是否可能或者已经对他人造成伤害。令人们吃惊的是,这些人往往很有魅力。他们有着魅力十足的外表,但言语和行动都缺乏真诚。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欺骗和操纵他人,但人们常常难以发现。因此,我们很难发现这类人。
“双面骗徒”是如何形成的
双面骗徒会在15岁前表现出一些特定的行为模式,包括攻击他人或动物、损坏财产、欺诈、偷盗、违反规则(美国精神病学会,年)。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自己设法满足自身需求才会变成这样。例如,虽然盖伦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普普通通,他的酒鬼父亲经常在他犯错时打他,而他的妈妈——他经常看到爸爸殴打妈妈——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照顾他的是爸爸接二连三的临时女友们。而且,他也常常看到爸爸殴打她们。
因此,从很小的时候,盖伦就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他只管满足自身需求,从不感到内疚,也不考虑对别人的影响。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成供他利用的小卒。为了生存,他学会了察言观色,就像打牌一样,他总能判断出谁手上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他发现别人的弱点,他就会大肆称赞对方的优点,把对方拉进他越来越复杂的圈套。明知道不可能兑现,他还是会乱开空头支票、胡乱许诺,对妨碍自己的人抱着一种“不劳不获”的态度。对他来说,成功更多的是一种需求,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总觉得自己无人可挡,甚至在被抓包时也是如此。即使出了问题,他也会为自己找借口,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实际上,双面骗徒常常会利用自己苦难的童年或其他经历赚取别人的同情以操纵别人,甚至有可能借此逃避惩罚或进一步检查。当然,我们应当对其成长背景尤其是创伤经历表示同情,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双面骗徒会精心利用其个人经历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或是达到其他目的,却不会感到伤心或懊悔。
职场中的双面骗徒
在办公室里,双面骗徒往往在一开始会很受人欢迎和信任(雷和雷,年),从而担任重要职位。在其恶行被人发现之前,他们可能会多次犯规。但是,即使在未发现其重大恶行之前,你可能也会察觉这种人在团队里表现不佳,无法与他人合作,对周围的人态度恶劣,受不了指责,可能会很善变或有攻击性,会为了其利益而反复撒谎(巴别克和海尔,年)。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某些行业里,看似双面骗徒的孤立特质实际上可能是行业的需要,不一定表示这个人就是双面骗徒。例如,脱口秀主持人可能会有点油嘴滑舌;演员可能会很浮夸做作;走钢丝的秘诀可能在于肾上腺素;侦探可能需要不断地撒谎。我们可能会看到二手汽车销售员善于操纵顾客心理,士兵们不需为战争中的行为懊悔,殡仪业从业人员情绪表达非常有限(斯托恩,)。当然,这些都是有关这些行业的刻板印象。身处这些行业或职位的人并不一定会展现出任何独特的个性特点。但是,通过对比,我们要意识到,在考虑某人的性格特质时有必要将其工作背景和文化考虑在内。
那么,办公室里的双面骗徒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双面骗徒。他们可能会为了建立对其有益的人际关系而勤奋工作,与此同时,他们会通过操纵性的言语和权术对其认为没用的人表示漠视(巴别克,年)。双面骗徒会努力让自己在整个办公室里处于上风,并消除任何潜在的对手。有助于巩固其图谋(尤其是其权力)的人们会获得回报,而大部分员工会感觉得不到认可或赏识(邦迪,雷迪修斯基等,年)。这些目无法纪的人们渴望获得高级职位的权势和财富,而且他们常常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会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奋斗。但是,担任领导职位的双面骗徒往往会虐待其手下,突然中止合同,导致工作环境不安全,不断变更商业合作伙伴,欺骗消费者,甚至违反劳动法和人权标准(科托拉,年)。如果有人总是将别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这就提示对方有可能是双面骗徒(巴别克和海尔,年)。很多时候,他们身边的人会吓得不敢作声,导致其同事与其对质时往往达不到效果。有的人(通常是其下属)看到了其所作所为,却无能为力;他们可能会因为士气低落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在完成工作时不够敬业(佩克和司雷德,年)。
研究表明,存在双面骗徒的机构参与环境或社区有利项目的可能性较小(邦迪,雷迪修斯基等,年)。有的学者甚至提出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于机构内真正的社会病态者居于主导地位引起的(邦迪,年)。许多因素导致商业界非常适合双面骗徒大展拳脚,而且,实际上,有人估计10%的金融业从业人员都是双面骗徒型人(德康尼,年),这比其他行业的比例要高出三倍!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金融行业的职位提供了接近(并操纵)成功和权势的天然场所。金钱不是金融界的副产品,而是这场游戏的规则和目标。
另一个导致此高比例的因素是,与其他行业(例如社区裁缝店)相比,在大公司内,双面骗徒能更好地隐藏其骗局、动机和对人心的操纵。最近数十年来,公司规模大幅扩张,同时也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经理、专业人士和专家进入公司。在这种环境里,若想取得成就,组织技能和技术知识反而不如个人魅力和社交技能有用。这种环境对双面骗徒很有利,使其能在与更称职,而且品德高尚的人的竞争中胜出。这些公司结构复杂,无法密切评估员工行为,反而推崇信息的选择性沟通。所有员工可能都存在选择性沟通的倾向,但是双面骗徒会积极地掌控信息筛选过程,以保证只有自己获益。
双面骗徒不大可能在组织严密的团队或官僚体系等对其图谋不利的地方工作,但很可能会在工作节奏和进展较快的大型不知名机构工作,以确保自己的不轨行为不会被人发现。如今,人们会远程办公或是在世界各地工作,这为双面骗徒隐秘的恶行提供了进一步施展空间。一旦被解雇或是离开原公司,他们就会带着从上一家公司骗取的大量财富跳到另一家毫无戒心的公司。很多时候,导致其换工作的事件并没有严重到会令其被捕或上新闻的地步。因此,这些人能维持相对清白的背景。鉴于这种趋势,公司应注意向商业促进会(BetterBusinessBureau)或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TradeCommission)报告相关事件,以确保跟踪记录。
商业界发展趋势导致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全球市场均致力于财富生产,这往往与双面骗徒不顾一切追求成功的心理一致。“这对公司有利”,成了切实可行的座右铭。双面骗徒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成功,这会导致公司做出的决策有违道德,使员工士气低落、人员流动频繁,而且会导致公司出现代价惨重的失误(佩克和司雷德,年)。
更可怕的是,双面骗徒有可能会在工作场所出现暴力行为。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在工作场所出现的杀人事件大幅增加,甚至可能达到原来的两倍或三倍(福克斯和雷文,年;约翰逊和英德维克,年)。而这些事件多与员工受到斥责或是财务纠纷有关。如果双面骗徒有攻击他人的前科,蔑视权威,或是有酗酒或吸毒的情况,则该人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会更大。所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暴力行为征兆都应向相关主管机构报告,以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或进行精神科治疗。即使你不能确定是否会发生暴力行为,也应该将任何此类情形视为紧急情况。曾经有公司需为暴力事件承担法律责任,只因其未采取充分的保安措施或是未重视此类威胁(约翰逊和英德维克,年)。
如何与双面骗徒相处
针对某些“影响较轻的”社会病态性行为或类型,我会探讨多种可能见效的干预措施。但是,一定要注意观察是否有线索提示这些人可能是毫无人性的罪犯。之所以有这种必要,是因为双面骗徒有可能外表魅力非凡、事业有成,在其不轨行为被揭穿之前,公司可能无法每天花精力来对付他们。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问题人格不同,针对双面骗徒,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其进入公司或是将其逐出公司,而非如何管理他们。
对大多数公司或机构来说,关键是要尽快与此类员工切断联系,尤其是考虑到如今法律规定越来越倾向于要求雇主保护雇员、顾客和客户等在工作场所免受伤害(克拉克,年)。公司决策伴随着很高的风险,因此,务必要查清楚谁是潜在的双面骗徒并思考如何将其逐出公司。不幸的是,这些人往往开始时在工作场所显得很好相处且很有责任心,从而能占据重要职位并掩盖其不轨行为,直到被人发现。我们的目标是防止再次发生类似行为,尽可能地在出现问题时将其连根拔起,确保公司环境不鼓励、不容忍、不允许此类行为。
最有用且安全的办法是防止与双面骗徒产生联系:不要雇用他们,不要为他们工作,人生每一步都要避免与这类人产生联系。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他们非常擅长欺骗和摆布别人,施展其魅力,甚至可能成功地在简历中作假,比如列举其从未担任过的职务或是并未发过的论文。因此,对策之一是在招聘时给证明人打电话核实其提供的所有工作经历。很多时候,以前的雇主并不愿意提供有关雇员之前工作表现的信息(通常是担心卷入法律纠纷),但至少要确认其提供的公司地址、许可委员会等信息是否属实。此类防范措施也许会占用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对于防止双面骗徒进入办公室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很多深受其害的公司和个人都后悔没有采取此类措施。实际上,在美国的很多州,公司有可能会因为招聘时的疏忽,包括没有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而需承担法律责任(王和克雷纳,年)。曾经有公司因雇员犯罪而败诉的先例,公司在雇用该人时未考虑其犯罪前科。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雇用有犯罪记录的人,但我们应当做一些调查,要了解自己聘用的对象。
在面试中问及应聘人员以前的工作经历时,要避免蜻蜓点水。要详细询问具体工作的细节,并且,如果应聘人员有任何闪烁其词之处,例如,只说自己做得如何出色,却不说具体做了什么,遇见这种情况就要进一步询问。双面骗徒会很狡猾——使用大量没有实际内容的行话——而且,他们可能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简历和面试过程把自己打造成事业有成、受人爱戴、对公司具有很大价值的人。他们很可能非常擅长让自己从应聘众人中脱颖而出。
实际上,招聘人员时,最好要小心那些在面试时过多强调自身魅力和进取心的应聘人员。与其他潜在的不法之徒相比,双面骗徒更可能展现出这些特质。你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是:“哇,这不可能吧!”你的直觉很可能是对的。你得要求对方提供更多更具体的信息,直到你能确认这个申请人是货真价实的人才。
好友给我讲过一个人,他想招来做人力资源工作。这个人以前也做过人力资源,背景很符合职位要求。他面试对方以后,跟我说这个人非常有礼貌。这触发了我的双面骗徒雷达。我让朋友多查查这个人的背景。结果发现,这个人只是善于推销自己,实际工作却做得不怎么样。在后续的几次面试中,这个人用了大量术语,夸夸其谈。我告诉朋友一定要让他提供具体的细节。他要求对方提供越来越准确的细节,结果对方开始胡说八道。招聘流程快结束时,大家清楚地发现:是,他以前是担任人力资源职务,但他所做的只是分配人力资源实际工作。他对自己应聘的领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自然,他没有被聘用。
要小心教育、培训或工作经历中的空档期。如果在简历上或是面试时发现此类空档期,一定要问清楚期间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些空档可能与双面骗徒不法行为的过渡时期有关。在招聘时进行筛查,可以核实申请人提供的社保号码、身份信息、驾驶记录、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信用记录、工伤补偿、部队记录、专业证书、民事诉讼相关信息以及犯罪记录等资料,这些都能为你提供有用的信息(王和克雷纳,年)。起草招聘协议时,如果需要了解排除某个申请人并避免被视为歧视或是违反残疾人权利的手段,也许有必要咨询法律人士。有一场影响很大的政治运动,名为“禁用勾选项”,试图将有关犯罪记录的勾选项从应聘申请中移除,以帮助有犯罪记录的申请人找工作和融入社会。这个运动希望给那些有犯罪记录的人恢复正常生活的机会,否则,这些人将无法获得工作、房屋或是其他资源。
一定要记住,以上只是建议,不能不加区分地加以使用。职业生涯的空档期也可能是涉及的经历太多,不一定都与不法行为有关。实际上,这可能是善良的儿子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而多次离职,或是爱冒险的人在两次工作的间隙去旅行。可能是母亲或者父亲为了照顾孩子而选择回归家庭,或者也许是有人想写书。一定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上述有关招聘的建议:是否频繁换工作?理由站不住脚且缺少证明人?空有魅力外表但无法提供实质内容?如果遇到这样的申请人,要注意将其视为可能的双面骗徒,并密切观察。但是,不要盲目地一字一句地遵循我的建议,否则你可能就招不到体贴的好员工了。
此外,有建议指出,尤其是对金融业从业人员来说,雇用那些在工作之外有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