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山东省农信联社理事长孙开连传承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110/5196871.html

导读

一支由家农商银行组成的地方金融主力军,正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持续健康发展。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山东农信人,用朴实无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构建起了庞大的“大挎包”精神谱系。

70多年来,山东农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不仅凝聚了全省10万名员工的心血,还重塑了老一辈农信人的信仰——“大挎包”精神。

作者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马悦

通讯员丨宋振雷李德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一支由家农商银行组成的地方金融主力军,正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持续健康发展。

“70多年来,山东农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孙开连说话掷地有声。

截至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资产余额2.9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亿元,增幅7.34%;各项存款余额2.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亿元,增幅8.24%;各项贷款余额1.6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亿元,增幅9.98%。新形成不良贷款逐年减少,年以来累计纯新增贷款2.26万亿元,不良率仅为0.22%。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不仅凝聚了全省10万名员工的心血,还重塑了老一辈农信人的信仰——“大挎包”精神。

“‘大挎包’精神是全省农商银行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图腾!”孙开连向《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强调。

一种新时代的“大挎包”精神在这里传承、创新、延续……

图为老一代农信人使用过的办公用品。

艰苦奋斗、一心为农

农信人的初心从何而来?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回顾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发展史和改革转型史,“大挎包”精神已经成为全系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在孙开连心中,“大挎包”精神,是以李金玉、毕英兰、程珍等英模人物为代表的第一代农信人,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就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农民生产生活资料和资金短缺,农村高利贷比较活跃。为了支持集体生产,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击高利贷活动,巩固社会主义的农村金融阵地,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支持下,经过第一代农信人的艰苦努力,山东农信事业蓬勃发展,到年底,全省信用社、信用部和信用组总数已达到处,其中信用社覆盖90%的行政乡;社员已发展到.7万人,占农户总数的52.5%,股金已达万元;存款余额已达万元,贷款余额已达万元。

第一代农信人,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的腾出自家的住房,有的借用别人的农屋,还有的在其他单位过道办公;没有股金,只能走村串户,动员社员几分、几角、几元钱入股;没有固定营业场所,只能到一个个农户家庭、一个个田间地头、一个个生产队现场办理业务;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一双双铁脚板勤跑勤颠;没有像样的办公设备,全靠肩上“大挎包”里装的纸、笔和算盘。“大挎包”自然而然就成为第一代农信人的代名词。

第一代农信人,不仅成就了山东的农信事业,也连同他们肩上的“大挎包”,一起汇聚、凝炼,逐渐形成了全省农信系统所独有的红色基因——“大挎包”精神。

究竟何为“大挎包”精神?

李金玉老前辈在办社之初,面对高利贷者的阻挠破坏和支农资金的严重不足,披星戴月、东奔西跑拉存款。年春荒,逐村逐户为群众发贷款,让大家免除了高利贷的盘剥,不仅社员度过了难关,信用社也在群众心中扎下了根。他开创的“三勤、四上门”办社经验和“一讲、二帮、三严、六上门”的工作法,到今天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图为李金玉(右)深入农户,征求百姓对信用社的意见。

只要是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百姓的事,党的好儿女毕英兰都带头去干,不计个人得失。为保卫人民财产与歹徒殊死搏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践行了“生为‘公’字打天下,死为‘公’字而献身”的誓言。

图为“党的好女儿”毕英兰与儿子合影。

程珍老前辈为帮助经济困难的生产队翻身,经常与社员们一起找根子、想办法,贷款支持生产队和社员养猪、打石头、孵小鸡,让三个生产队摘掉了穷帽子,让几百户社员由“欠贷款”变成了“有存款”,他用双脚踏出的山间小路,被百姓成为“程珍路”。

图为“大挎包”精神创始人代表程珍孙子程世昌(右)在程珍纪念馆内向大家介绍“程珍路”。

“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孙开连用16个字诠释了“大挎包”精神的内涵,他认为,“大挎包”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在其后不同的发展阶段,用忠诚、责任和担当践行发展起来的。

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农信人的使命如何担当?

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第一代农信人铸就的“大挎包”精神,吸引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加入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队伍里,激励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用忠诚、责任和担当,践行和发展“大挎包”精神,续写“大挎包”精神新的篇章。

孙开连介绍说,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时期,山东农信人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持续学习、践行和传承“大挎包”精神。

在此期间,山东农信事业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这一时期的主基调。

年4月,山东省联社创新开发的一级资金清算系统上线,实现了全系统资金直接清算;

年9月,全省信用社股份制银行化改革全部完成,原有家信用社改制设立成家农商银行;

年7月,省联社新一届党委成立后,创新提出了“”总体工作思路、“五大”经营发展理念和“六个坚定不移”,并以“忍韧严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

年10月,省联社创新开发的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上线。

截至年底,全系统存款余额.3亿元,贷款余额.4亿元,发展质量、经营规模和社会贡献度跃上了新台阶。

新一代山东农商银行人认真践行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自觉坚守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为打造经营合规、服务便捷、业绩优良的百姓银行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年10月,山东省联社信贷资产管理部成立“苑化芳创新工作室”,在苑化芳、庄许捷等同志带领下,先后创新研发了“薪贷”“商贷”“税贷”等线上产品,创新推出了“普惠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