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司报销难,让国家报销更难,要想拿到钱
对现代人来说,尤其是上班族,都有一种非常头痛的问题,那便是报销。不管多么厉害、多大学问的人到了财务处也得小心翼翼。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掌握着你的财权,他不松口,你就没办法报账。报不了账,自然,也就拿不到钱。
如此一来,谁还敢在财务处的地盘上发脾气,找不自在呢?
事实上,报销走账历来是一大难题。即使放在古代也是官员们头疼不已的难题。
清朝末期,国力下降,而洋人又虎视眈眈,于是,一干有识之士决定力行变法,开启洋务运动。然而,洋务运动这四个字,写在纸面上轻飘飘没有几两,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千难万难。首先,财政支出便是一项令老佛爷大为光火的事情。
而在洋务运动之前,大清已经和太平天国在南方大战一场,那个时候产生的巨额花销还没有结算呢!
众所周知,当时主持平乱的主帅是曾国藩曾大人。作为一个文臣出身的官员,曾国藩本来已经致仕退休,然而,国难当头,他不得不重新出山。一场场艰难的大战看似是士兵前仆后继才挺过去的,但是,其背后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一般开销出去了。
战事平定以后,曾国藩又计划采买洋人的武器,想要开始新一轮洋务运动。他们将开销明细报给皇帝的时候,皇帝固然允准了。但办公产、买轮船,都不是小数目。当时清政府尚未对洋务运动有一个清楚地定位,所以,这些账目实在没办法报。
有的地方,官员只能自作主张将洋务运动的花销作为军费来走账,但是,军队本来就要花费大量的钱财,洋务运动的账往上一加,就要大大超出预算了。而这些林林总总的麻烦最终都得交到户部去,让户部的大人们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方案解决预算不足以及报账难的问题。
然而,户部也一筹莫展啊,账目差距太大,根本就没法解决。
事实上,清朝的官员报销制度非常麻烦。
首先,各地官员都需要将每一年度需要报销的项目进行统计造册后汇报给省一级单位。然后,省里将各地的账册整理到一起,将他们统一报给户部。户部根据拿到的账册来审核,如果遇到不合格的情况,就没有办法报销。最终,只有户部审核通过以后,报销的汇总单才会呈报给皇帝,皇帝签字以后官员们才能从国库或者各省的有司衙门拿到钱。同时,户部也会根据历年的开销来制定下一年的花销预算。
然而,这样一次报销下来,时间周期非常长,而且,一旦账目出差错还得重新返工。洋务运动这样全新的开销以往并没有计算在其中,所以,报账的名目五花八门。好几年后才有了专门的报销通道,但是,即使这样,洋务派大臣依旧感到报账时困难重重,有关部门扣扣索索就是不愿意给钱,往往到手的银子要打折。
可以说,清朝官员的开支是在户部报销的,官吏们不看账目是否合理,而是看报销人送不送钱,甚至,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都要遵守这些“潜规则”。
那么,这些“潜规则”他们到底有多少钱?
晚清学者冯桂芬说自己曾经做过估计,吏部四个司的书吏每年大概能得到三百万两银子的好处费,加上兵部、户部、工部,四部书吏每年所得应该不少于一千万两银子。外省衙门人数更多,贪污得也多,当然更不止一千万。
从银子的来源看,其中十分之三来自国家财政,十分之七是民脂民膏。按照冯桂芬的估计,在他生活的道光、咸丰年代,全国的书吏每年得到的灰色收入超过了两千万两银子,而当时全国的财政收入不过是四千多万两,这意味着,书吏灰色收入的总额高达国家财政的一半。
所以,张之洞甚至干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整整攒了九年经费没有报销,最后,一股脑全给报了上去!
其实,报销难从明朝就有,朝廷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司。而这样规模的大公司每一年产生的账目自然数不胜数,工作量非常之大。同时,这个大公司还在不断的增加新的管理人员,长此以往,冗官的数量越来越大,后来,一个官位后面有几十个人眼巴巴等着的情况。
在这些正式编制以外,还有很多小吏。这些人虽然也要加入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当中,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薪酬。朝廷甚至连办公用品都不给他们,所以,大部分官员只能自己掏腰包给这些小吏结算工资。要不然,他成了光杆司令,一个人可玩不转整个部门呐!
而大清的制度几百年运行下来已经漏洞百出,报销制度更是问题重重。皇帝不是不想整治,但是,一来后代的君王没有足够的威望,而来挖起萝卜带起泥,一旦整治还不定搞出什么幺蛾子呢。所以,皇帝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报销制度自行发展了。
所以,对比大清的报销我们就能够看到,今天的制度虽然有些麻烦,但还是比古人先进了太多太多。
参考资料:
『《校邠庐抗议·易吏胥议》、《清朝报销“潜规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