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王光美的追悼会上来了2位特殊的
年王光美的追悼会上,前来吊唁的群众络绎不绝,每个人都面怀悲伤前来送她最后一程。
手持遗照的刘源接受吊唁者的安慰,突然他看到2位特殊的客人,瞬间泪流满面。
这两位客人是谁?
追悼会现场
年的秋季,王光美因病去世,这位传奇女性走完了她艰辛而悲壮的传奇人生,享年85岁。
深秋时节的北京更显寒风萧瑟,但这阻挡不了前来为她送行的百姓。
数千名群众自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与她做最后的告别。
刘源看着送别的人群,有母亲的亲人、朋友、同学和一些同事,来得最多的还是与母亲素昧平生却内心敬仰的陌生人。
他有条不紊接待葬礼现场的宾客,作为一名将军,他早已习惯把情绪藏在心底。
可是随着两位宾客的到来,他内心的悲伤如洪水般宣泄,眼泪也止不住地掉落。
这两位宾客是曾经扮演他父母的演员,郭法曾和刘袖杰。
为了让后代铭记历史,许多国家领导人的英雄事迹被搬上荧屏。
毛主席的扮演者是古月,扮演刘少奇的是郭法曾,扮演王光美的是刘袖杰。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为了能贴合他们的形象,剧组在挑选演员时,都会选择外在形象酷似伟人的演员。
因此在看到两位演员的时候,刘源以为看到了去世的父母,一时间百感交集。
当初为了饰演好角色,郭法曾和刘袖杰曾多次到家中拜访王光美,询问刘少奇夫妇有什么鲜为人知的习惯和爱好,为求真实还原,他们多次在王光美家中排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两人这才把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难怪刘源会一时感触,难以抑制。
光者美行,王光美优雅而坦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留下的英雄事迹却一直流传。
第一夫人
许多人只知道王光美嫁给刘少奇,是主席夫人,却不知道她的履历有多么优秀。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父亲王治昌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早年在日本进修商学,回国后担任过工商司司长。
她的母亲出生在富商家中,曾经就读北洋女子师范大学,有这样高学历的父母,儿女也不会差。
王治昌夫妇一共生育了十一个孩子,王光美是他们的第一个女儿。
穷养儿子富养女,王光美是家中最受父母宠爱的,无论什么好东西,她都会第一个得到。
虽然出生在富裕家庭,也深得父母的疼爱,但她没有养成刁蛮任性的性格,反而勤学好问。
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考上大学后,她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拿下研究生学位,留在学校工作。
在民国时期,虽然提倡女子走出闺阁,拥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很少有母亲会支持女儿读硕士。
这大抵也是王光美的幸运吧,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不被世俗思想束缚。
之后,王光美打算继续深造。
由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王光美在硕士毕业后,准备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若她继续深造,很可能是中国最早从事物理研究的女学者。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导致她改变心意放弃读博的机会呢?
偶遇刘少奇
王光美的六个哥哥中,四哥王光杰是最早加入共产党的;五哥王光复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武汉空战;二妹王光中也加入了共产党。
兄妹十一个,有七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常常在饭桌上谈论起共产党的英雄事迹。
受家人的影响,王光美对共产党也有好感。
其实在求学期间,她便参加过我党的活动,还认识了学校共产党领导人崔月犁。
战争结束后,她原本打算到美国留学,但是一位客人改变了她的决定。
来人是共产党员,他这次来是有任务交给王光美:“虽然如今我党和国民党签订了停战协议,但是蒋介石不一定会按照协议执行。
我方需要一名政治上靠得住、精通外语的翻译在北平工作,思来想去,你最适合这份工作。”
王光美很乐意接受这份工作,但也担心能力不够,无法胜任。
她一直进修的都是物理学知识,如今却要去当翻译,那些专业术语,她也不懂,会不会影响?
来人劝她不要顾虑这么多,不会可以慢慢学。
经过一番考虑后,王光美找到担任新华社社长的钱俊瑞接头,随后又在李克农手下工作。
果然不出所料,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集结兵力向解放区发起进攻,王光美也撤离北平,到延安革命。
在延安,她偶遇了另一半——刘少奇。
她第一次与刘少奇见面,是在一次舞会上。
中午王光美和龙飞虎相约一起吃饭,龙飞虎告诉她:“晚上有一个舞会,你要去吗?”
虽然她之前也参加过舞会,但还是好奇延安的舞会是什么样子,想也不想便答应了。
来参加舞会的人不少,刘少奇也在。
龙飞虎把王光美介绍给刘少奇认识,刘少奇问了王光美很多有关北平的事。
谈起延安的事,王光美来了兴趣,与他侃侃而谈。
快要结束的时候,刘少奇问道:“你是党员吗?”
王光美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虽说来延安是干革命的,但这么久,一直都在学习,也没人介绍她入党。
她大着胆子问道:“不知道党组织能不能给予我们这些刚到延安的同志多一些帮助?毕竟我们对这里不太熟悉,若是有人帮助,或许会成长得快一些。”
刘少奇觉得她说的话也有些道理,没有拒绝,只说:“看我的时间安排吧。”
早在北平接触地下党时,王光美便读过很多刘少奇写的文章,虽未见过面,却对他很敬佩。
她也知道刘少奇是党中央领导人,至于具体什么职务,负责哪些工作,她并不清楚。
年3月,朱德秘书黄华找到王光美,让她到刘少奇住的枣园一趟。
原来刘少奇还记得初次见面王光美提的要求,特意安排时间,给她提供帮助。
王光美到达枣园后,刘少奇热情问候她:“你来延安有一段时间了,可还适应?”
王光美说道:“自从到了延安后,我仿佛一个小孩子一样,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新鲜。
在延安,我接触到许多事,觉得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今我也报名参加土地改革,准备到农村工作。”
看着窑洞里简单的陈设,王光美对刘少奇的敬佩之意又增加了不少,除了办公用品,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
两人就入党的事继续谈论,王光美也提出这段时间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不知不觉间,到了午饭的时间,刘少奇邀请她共进午餐。
炊事员给刘少奇准备的饭菜很简单,几片青菜叶子和一碗米饭,连肉都没有。
王光美的父亲也是政府官员,在她印象中,领导人的饭菜都丰盛无比,看到刘少奇的午餐后,惊讶不已。
还没等她开口,刘少奇拿出几个皱巴巴的梨子和一把小刀。
他知道王光美来自北平,又出生在富商家庭,还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特意拿出不舍得吃的梨子招待。
梨子一看就知道放置了许久,没什么水分,让人不太有食用的欲望。
即便如此,这样的水果在延安也算得上罕见,王光美心里既难受又感动。
年3月12日,蒋介石派遣胡宗南集结部队对延安发起进攻,还派出飞机在延安上空轰炸。
党中央决定兵分两路,毛主席和周总理带着中央机关留在陕北;刘少奇和朱德前往其他地方。
王光美由于参加土改,要先到蔡家崖学习,在这里她又碰到刘少奇一行人。
刘少奇担心她留在这里不安全,询问:“你接下来怎么打算?是留在这里继续土改?还是跟我们一起离开?那边也能土地改革。”
王光美有些不明所以,她刚报名参加土改,若是一声不吭离开,对组织也不太好交代。
更何况她才刚写好入党申请书,这样做岂不是会影响组织对她的看法?
为何刘少奇会这样问她?她想也不想就拒绝了:“我还是留在这里吧,以后有工作再议。”
后来她才明白,当时刘少奇已经对她产生了好感,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年三八妇女节前后,两人再一次重逢,刘少奇跟她说:“你有时间可以来找我玩。”
其他人听到后,还在一旁捂着脸笑:“看来你的桃花来了,你可以考虑考虑。”
对感情迟钝的王光美这才后知后觉,决定去他家询问清楚。
刘少奇明确表示对王光美有好感,详细介绍自己过去的经历,希望她能好好考虑。
听完他的介绍,王光美只觉得有趣,别人向她告白都是强调优点,可他与众不同,一直在强调缺点。
她想了想说道:“我倒是不太在意年纪,只是我们俩刚接触,对彼此了解也不多。
你是党组织的领导人,我只是普通的同志,在思想和政治上相差甚远,我不知道怎么和你相处。”
刘少奇没有遮掩他的个人情况:“你想了解更多,可以找李克农,从他人口中了解,你会了解更透彻;
和我相处需要注意什么,你可以去找安子文同志,他从事革命多年;
若是想知道我的婚史情况,你可以去找邓颖超大姐。”
27岁的王光美也觉得该谈婚论嫁,对刘少奇也不反感,最终决定和他结为革命伉俪。
伉俪情深
年8月21日,两人举办简单而不失隆重的婚礼,婚房就设立在刘少奇的窑洞。
结婚后,她担任刘少奇的秘书,谨慎妥帖处理工作上的事,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助手。
为了让丈夫能全身心处理国家大事,王光美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还在生活上给予丈夫更多的关心。
她陪同刘少奇出访外国,展现国家主席夫人的优雅和大气;陪同刘少奇回家乡调查,对父老乡亲嘘寒问暖;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
刘少奇因为工作繁忙,经常生活不规律,三餐也不定时。
饿的时候,随便拿个馒头吃两口,或者一直饿到工作结束,年纪轻轻就有胃病。
自从结婚后,王光美每日三餐定时定点,督促刘少奇规律饮食。
博大的胸怀
王光美不是刘少奇第一任妻子,在两人结婚前,刘少奇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
对于这些孩子,王光美视如己出。
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与一位苏联姑娘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分别取名为“辽辽”和“苏苏”。
为了建设新中国,刘允斌和妻子离婚,独自一人回中国发展。
王光美一直记挂他在苏联的两个孩子,不停托人打听孩子的下落,希望能和他们见面。
经过多方打探,她终于在年得到“辽辽”一家人的下落和近况。
“辽辽”给王光美写了一封信,诉说对中国亲人的思念,也表达他想要到中国看望的心愿。
王光美也记挂他,帮他排除万难,“辽辽”才能和妻子踏上回国之路。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比王光美只小六岁,但母女俩的感情十分深厚。
当她为生母何葆贞举办诞辰时,王光美不顾年老体弱,到现场为女儿帮忙,为何葆贞祭奠。
听闻李讷生活遇到困难,她带着保姆上门照顾年幼的王效芝,帮她分担生活的重担。
就连王效芝的婚事,都是儿子刘源帮忙介绍的。
大爱无疆
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王光美也一样。
经历过十几年的牢狱之灾后,她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纠结过去,只展望未来。
晚年的她坚持每周游泳两次,每次在二十分钟左右,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她将近八十,身体还很硬朗。
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益事业上,用一己之力帮助更多人。
王光美能成为博士研究生,离不开母亲的支持,她知道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也知道要养育一个家庭的困难。
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幸福工程——帮助偏僻山区的贫困母亲计划开启。
王光美担任负责人,她在大会上呼吁:“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救助计划,造福更多贫困母亲。”
据统计,当时全国的贫困母亲数量在万以上,她们不仅要承担生养的责任,还要肩扛生活的重担。
很多母亲因为贫困,没资格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从事廉价的劳动生产。
她们把自己变成生产机器,不分昼夜,不畏辛苦,医院。
尽管一个家庭的贫穷不仅仅是母亲造成的,但一个富裕的母亲可能会拯救一个贫困家庭。
若是能通过援助贫穷母亲,来拯救千万个贫困家庭,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中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王光美突然觉得帮助母亲远离贫困,走向幸福的道路,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作为负责人,她从不拿一分钱工资,义务奉献。
第二届消除贫困奖揭晓后,是女儿代替她上台领的奖,当听闻母亲获得这一奖项后,她百感交集。
“我只是代替母亲来领奖的,不能代替她发言,也不想说母亲投身这项工作的成就,只想说她的大爱。一个人的爱心有多大,动力就有多足,对社会的贡献就有多大。”
一开始,她负责这项幸福工程的事,家里人并不在意,以为她只是空有虚衔。
可是后来家人发现王光美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每天工作不少于8个小时。
有时为了了解贫困人员的具体情况,她不顾身体年迈到陕西等地深入了解。
当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些贫困母亲时,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从那以后她便和希望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一次,她和希望工程的人员一起开会,会议持续到深夜才结束,听着外面呼啸而过的风声,她一脸着急。
叫停会议后,她望着窗外,突然说道:“这么大的风,也不知道会对贫困人家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得赶紧去看看。”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光美,偏偏对金钱没什么概念。
上学期间,一直是家里负责她的开销;在延安时期,花销不大;结婚后,刘少奇享受的是供给制,也不怎么花钱。
可谁能想到一辈子不怎么和钱打交道的她,竟然会在晚年为钱发愁不已。
希望工程刚启动时,由于资金缺乏,项目一直停滞不前,寻找好心人士帮忙,也被拒绝。
她只能忍痛把几件价值连城,用于收藏的古董拿出来拍卖,将拍卖的钱全部用在希望工程上。
有人觉得她很傻:“那可是你家传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就这样卖掉,不可惜吗?还把钱都捐出去,不心疼吗?”
王光美回答:“我也很不舍,可相比之下,我更心疼那些被贫穷折磨的母亲。
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不能因为身外之物,放着有需要帮助的人不管不问。”
家里的孩子也受到她的影响,愿意把压岁钱拿出来捐给西柏坡的希望小学。
那里是她和丈夫刘少奇结婚的地方。
出狱后,她几乎把所有能捐的东西都捐赠出去,年年捐、事事捐。
有一年,家里被子不够用,家里人想到去年新买一床被子,刚好能派上用场,谁知却不翼而飞。
还是王光美的保姆透露:“那床被子,被夫人捐出去了。”
她一有时间就会观看电视、报纸、杂志,一旦听说哪里受灾,立刻捐钱捐物。
家里只要有东西不见,大家都会询问王光美:“您是不是又捐出去了?”
在年7月举办的“幸福工程”募捐慈善晚宴上,王光美的一幅字画拍出20万元的高价。
女儿刘亭把这一消息告诉她后,原本病危在床,虚弱到无法说话的她竟然坐了起来!
嘴里还不停念叨:“给我准备纸笔,我还可以坚持。”
刘亭知道,妈妈心里还装着“希望工程”,准备再为“希望工程”努力一把。
虽然能坐起来,但是胳膊虚浮,根本握不住笔,可她还是尝试了一次又一次。
刘亭不想让妈妈操心,她大步走过去说道:“妈妈,希望工程的事交给我来办,我会帮你一直做下去的,你安心养病。”
王光美不能说话,只能扭头看着女儿,随即用尽力气想要作揖感谢女儿。
看着她满含希冀的眼神,刘亭赶紧抱着妈妈,她无法承受这样的大礼,赶紧说:“妈妈,您别这样,我不敢当。”
晚年的王光美以忘我的精神,带着幸福工程不断发展,她的足迹遍布陕西、云南、四川、河北等地。
在她的带动和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希望工程,其中有一位四川的老工人,把他身上仅有的8元钱捐给希望工程。
虽然相比其他人的捐款,这8元钱不值一提,但王光美却觉得这8元钱沉甸甸的,意义非凡。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婉拒了有名单位炙手可热的“顾问头衔”,放弃幸福的养老生活,唯独钟爱幸福工程。
为了万贫困母亲,她不辞辛苦,奔波在中国的各个偏僻城市,帮助了许多人,却亏待了自己。
幸福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帮助贫困母亲和家庭将近20万家,受到恩惠的人多达80多万。
晚年的她不再是曾经的第一夫人,也不再是研究物理的学者,而是一位慈善家。
因此在她去世后,才会有那么多陌生人自发为她送行,若不是地域限制,前来祭拜的人肯定会更多。
王光美虽然走了,但是大爱的精神还在。
她将被世人永远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