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量时代的反叛办给少数人的读库中
如今大多数人都处在“流量自信”状态,交际需求无端放大,实际上人交不了那么多朋友。
(在这间多平方米的库房里,平衡车是张立宪来回穿梭的交通工具。摄影/江建华)
每到周末,拐进南通市崇川区祁连山路的车辆大多有着同一目的地——位于环普现代产业园2号库的读库基地。保安无须多言便会放行,毕竟这是园区里唯一热闹的场所。
年6月6日,读库在南通首次公开亮相,创始人张立宪选择用直播向外界介绍这间宽敞明亮、拥有余平方米的新物流基地。逾百万观众在线观看,即便一再控制人数,现场还是聚集了多名观众。
张立宪举着镜头、踩着平衡车,穿梭在新基地的货架间,向观众介绍这个达到丙二类消防标准的仓库——放置图书的仓库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合规。
南飞
“当库房不达标时,永远会有麻烦。”
年国庆期间,北京开始了一轮违建拆除,读库在北京顺义区租用的库房因消防设施不达标被责令整改。张立宪获悉,读库的库房也极有可能在拆违名单中,而一旦确定要拆,在告示贴出之后的15天之内,建筑里的物品需要全部被清空。18组高位货架、个货位,要在两周内全部撤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拆迁的消息没有定论,但张立宪还是决定赌一把:主动撤离“危险区”。
这是5年创立以来,读库第六次面临易址难题。此前读库已从北京四环内一直搬到六环外,张立宪很清楚,要再找到符合消防标准且成本能接受的库房就得离开北京。
为减少搬运成本并筹集迁址资金,年11月4日,读库在网上发布《来自读库的求助》一文,称因不可抗拒的因素,库房面临搬迁,全场图书几乎全数八折出售。一时间,网店订单量井喷,朋友、相熟的读者都给张立宪打来电话,想为新库房的选址提供些帮助。也有地方政府打来电话,希望读库能落址当地。但消防是硬指标,张立宪也因此否决了大部分“候选者”。
几经考察之后,读库最终落址江苏南通。张立宪记得,准备前往第一备选城市签约前,南通开发区招商局联系到读库。对于任何一个非一线城市来说,一家知名图书品牌的入驻会能给城市增添一份文化韵味。
对张立宪而言,来南通也是临时起意。这里南临上海,与苏州隔江相望,是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后起之秀,同时租金又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从交付时间到硬件完全符合读库的需求——这间库房拥有全套消防设施,能让张立宪不用再为消防问题而整日心神不宁。
张立宪说,落脚南通的另一个原因是张謇先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业家。“他不仅仅是挣钱,而是参与了一个城市的建设。我们没有力量参与多少,但至少可以观察,也可以稍微出一点力。”
将近四个月里有人下单买书,解决了大部分的搬运难题。年4月,等待安置的图书、纸还有办公用品被打包成箱,32吨载重的货车往返50余次,才将这些书籍整体迁至公里开外的新家。
订单潮涌带来的收入也让张立宪有机会升级设备。他购置了此前国内出版业从未使用过的智能作业系统,用他的话来说,这套设备是读者给的。19个智能机器人每个都能托举1斤,可以将图书从库房任意一个角落搬运至指定位置,8小时就能处理完个订单。这样的配置,在出版行业属“顶配”。
(逢到阅读空间的开放日,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前往二楼的儿童阅读区。摄影/江建华)
情谊
年9月,新库房启用后的第三个月,张立宪正式启动了读库阅读基地,这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阅读空间及文化场所。在偏远的工业园建立读书基地,有着先锋实验的意义。张立宪希望库房预留的这些区域能成为长三角周边大小读者空闲串门的好去处——近四百平方米的空间专供那些能够挤出大块时间前来看书的读者使用,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前往二楼的儿童阅读区读书。
从阅读基地的窗户看出去,远处是垃圾回收站和农田,周围3公里半径内没有任何商业痕迹。张立宪向来访者介绍,“这里偏僻荒凉,不能逛街购物,不能抽烟喝酒,连点外卖也不可以。您来这里,纯属‘自虐’,除了安静读书,别的什么也干不了。当然,还要考验你能否忍住不刷手机的耐力。”
每逢周末或开放日,读库也会在此举办活动,读者们也会三两成群前来,可容纳二三百人的阶梯式展览区坐得满满当当。读库阅读空间提倡读者的自助式管理,二手书互换、DIY明信片等环节,也让这里有了一定的社交属性。
张立宪与读者似乎有一种“超越商业”的情谊,他并不担心搬迁至南通会阻隔读库与读者的联系。“首先距离不是决定性因素,现代化的交通可以缩短人们的心理距离。时间一长,彼此就不是买卖关系了,没有真正的精神认同和共识,我们与读者不可能在一起这么久。我们在一个城市举办活动,就会有很多周边城市的读者赶来参加。”
11月14日,搬家后的首场年会上,张立宪踩着平衡车穿梭在人群中。有两位从上海辗转到这里的读者整整提前了两小时到场,碰上张立宪,兴奋又克制地打招呼。得知读者还没吃饭,他联系工作人员把员工餐里的盒饭分出两盒给他们。活动结束,读者也会就自己遇到的困境和他交流。
在张立宪看来,书店和读者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我提供空间,你来买书”的模式,而是充分地打破隔阂,建立共建和信任关系。读库刚成立的时候,读者就会向他推荐好的选题,他几乎不为题荒而烦恼,用户即员工,读者即编辑。直到现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也一直在保持着。张立宪觉得,所有的文章都要在“我要写”和“你爱读”之间找到平衡。
书痴
6年,张立宪创办杂志书《读库》,每两个月一期,每本页。从最初第1期到年3月的第期,每期30万字他都要亲手编校。15年里,《读库》出版图书上百本,每本也都由他终审确认,他把它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
创办《读库》之前,张立宪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张立宪被分配至《河北日报》,之后几年他再次来到北京,辗转于报纸、杂志、网站、出版社等各类文化机构。
0年,因为策划了两本书,张立宪也开始被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