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深山铁路小站建站68年6名铁路人坚守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航拍长河碥站(央广网发通讯员苏志刚摄)

央广网重庆7月27日消息(记者赵聪聪通讯员刘洋宋曹梓瀚苏志刚)长河碥站,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邮亭镇境内,随着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兴建而诞生,从年建站算起,已经有68年的历史。它曾获原铁道部先进党支部、成都铁路局先进中间站等荣誉。

说起长河碥站,很多在成渝线上工作过的铁路人不禁摇摇头,因为它是出了名的偏僻,建站至今仍没有公路可达车站,“手提肩扛”是长河碥站日常生活、办公用品等采买常用的方式。

汤泉,长河碥站站长,来到车站已经快十年了,曾经以为“五十而知天命”很遥远,回过头才发现,三十岁已经是二十四年前的事了。年,汤泉来到长河碥站任副站长,说起当初来车站报到的场景,他历历在目。初到长河碥站,走路走了近半个小时,山上稀稀落落住着几户人家,翻过一座山后,看见车站镶嵌在铁道边上,前后都是大山,小站恰似汪洋大海中一座小岛,形单影只,远离人间。不管再偏僻,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铁路职工。

年,以前的站长从这里退休,汤泉成了长河碥站的“领头人”。车站现有职工6人,实行“四班倒”工作制,平时上班1人,如遇防洪等特殊时期,汤泉和副站长张明剑都会守在车站。车站的职工都是铁路子弟,父辈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顶替了父辈的岗位,在这里义无反顾继续挥洒汗水,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两道信号好了”,车站职工郑建国正在执行“眼看手指”的作业流程,年出生的他,从年入路就在长河碥站,27年来,他一直待在这里。从行车室门外向里望去,一个控制台、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个记录本,一个人就要在这里待一天,构成了一幅小站特有的画面。

7月的重庆,应该是骄阳似火,挥汗如雨,才能与“火炉”的别称相呼应。可今年,南方的雨水多于往年,长河碥站防洪压力也比往年大。

车站两端相邻区间共有2个二级防洪点,7个三级防洪点,6月以来渝西地区普降大雨,长河碥站雨量达到“出巡”警戒值20次,“限速”警戒值12次,“封锁”警戒值3次。

作为站长,防洪期间要考虑的事情很多。雨下大了、时间久了,要和炊事员一起,考虑职工的食材,少了不够吃,多了夏天容易坏,“管站容易、管家难”,汤泉经常说。为了食材的新鲜,汤泉经常和附近种地的村民一起闲聊,拉近站民关系,在买不到菜的情况下,可以在附近村民那里买,村民很淳朴,没有随身携带称,都是半卖半送,价格便宜。“我的菜没有打药,你们放心吃,打药我估计农药钱都卖不出来哩”,为了让大家吃的放心,村民偶尔还会与汤泉说笑。

除了保证车站的用餐供应上,汤泉还要提醒休班、接班职工,上下班途中,注意安全。最近雨水多,夏天的草长的快,有时候下班回去才走过的路,上班来就“不见”了。

每次暴雨过后,为了确保车站安全,汤泉都会踩着琴键般的枕木,走进大山,看看道路旁有没有滑坡的迹象,如果有,要及时和工务工区的人联系。

小站人,因为小站而存在,因为淳朴而可爱,因为平凡而伟大。日升日落,春去秋来,汤泉利用自己平凡的付出默默守护着铁路的畅通,守望着小站上的安宁。

车站炊事员在做饭(央广网发通讯员苏志刚摄)

汤泉查看防洪(央广网发通讯员苏志刚摄)

长河碥站的站牌(央广网发通讯员苏志刚摄)

长河碥站职工郑建国正在接发列车处接发列车(央广网发通讯员苏志刚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