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乌兰夫同志纪念馆
广阔的北疆。
有草原上的儿子。
他的名字蒙古语意为红之子
他是从草原出来的新中国英雄。
中国民族地区自治。
运动先锋-乌兰夫。
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多次来到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工作,在这里留下了很长的闪光痕迹。为了唤醒红色记忆,更好地继承红色基因,年扎兰屯市乌兰夫同志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收藏着乌兰夫在扎兰屯市生活、工作期间的珍贵照片和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等实物。纪念馆占地面积平方米,分为乌兰夫同志的工作地点、乌兰夫广场、文化碑廊、乌兰夫同志的半身铜像等几个构成部分。该馆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夫同志纪念馆的分馆,也是呼伦贝尔市唯一的乌兰夫同志纪念馆。
站在乌兰夫文化休闲广场,乌兰夫同志的半身雕像映入眼帘,雕像选择乌兰夫青年时的形象,他拿着笔记本,表情集中坚定,再现了年轻时乌兰夫对内蒙古未来建设有信心的形象。雕像旁边的乌兰夫纪念碑廊有块碑,这些碑是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许多书法家对乌兰夫同志的深刻怀念和崇敬留下的艺术宝物。其中聂荣臻的题词乌兰夫同志永远生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表达了人民的声音。
乌兰夫同志的工作地点建于年,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机构。馆内还原乌兰夫同志年3月在扎兰屯工作和生活的原貌,上架乌兰夫同志年至年间多次来扎兰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文献和实物,重点论述了三不二利政策的理论体系形成过程。
站在乌兰夫住在扎兰屯市的老地址,随着纪念馆讲解员的介绍,再次回顾了乌兰夫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奔走的一生。尤其是年6月,扎兰屯召开的旗县团以上领导干部大会筹备会议,集中讨论群众问题、党建问题、基层政权问题建立、发展生产问题复苏、军事建设和敌对斗争问题。本次会议直接影响内蒙古地区牧区改革和半农半牧区改革,为哈尔滨正式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内蒙古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本次会议提出了三不二利政策,即不斗、不分、不分阶级和牧工牧主二利政策。正因为三不二利政策的提出,推进了内蒙古牧区改革和民族团结,同时使蒙古民族更加了解共产党政策,增强了人们跟随共产党的信心和决心。三不二利政策最初是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政策,后来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牧区也普遍执行。
乌兰夫在重视保护草原、森林资源的同时,也重视内蒙古历史文化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乌兰夫同志纪念馆陈列了乌兰夫同志的亲笔题词发展民族体育,繁荣民族文化,也成为这个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自年以来,呼联岭西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开垦草原、破坏牧场的问题,乌兰夫非常重视这一点,多次来呼联岭西地区调查研究,出席了海拉尔召开的畜牧业工作会议、呼联国营农牧场工作会议,在会议上禁止开垦草原、保护牧场、压缩调整国营农牧场等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是联盟,也是内蒙古的重要财富,但过去是重伐、轻保护、轻营林。对此,乌兰夫非常重视,他在会议上多次说,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和建设、保护、管理这块宝地,左手采伐、右手造林,赶上营林生产,达到青山常用、永久利用的效果。
年,乌兰夫邀请国内着名学者、作家和艺术家参观内蒙古旅游。参观团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由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伯赞、吕振羽等组成,另一支队伍参观团队由叶圣陶、老舍、梁思成、吴木良等20多人组成。他们走遍内蒙古各地,写了很多充满热情、艺术感染力的诗、散文、游记、日记,描绘了散发着浓郁草原气息的画。
诗情不尽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深浅翠屏山四面,环碧水柳千行。牛羊慢慢走,凤蝶都很忙。到处看泉林,绿城慢慢进入绿村。
这首美丽的诗来自《辛丑夏访扎兰屯》,是作家老舍和参观团一起在扎兰屯市参观时做的。这些作品在报纸上发表或在各地展出,向全国人民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和美丽的草原风景,以及勤奋、勇敢、善良、热情的各族人民,深受众多读者和观众欢迎,强烈鼓励我区各族人民。
为贯彻党的民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顺应各聚居少数民族的意愿,乌兰夫同志分别在、和年报中央批准,相继建立了3个民族自治旗和13个民族乡,为民族区域自治做出了杰出贡献。扎兰屯是全自治区个旗县市唯一拥有三个民族的地区,他们分别是达尔民族乡、南木鄂伦春民族乡、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
乌兰夫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在65年的革命生涯中,为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党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年扎兰屯市被认定为革命老区,乌兰夫同志纪念馆被列为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大众络绎不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833.html